防治辦法:
發布時間:2022-11-09 11:52:55 瀏覽次數:1177次
(1)種植抗病品種 葉片大小適中并向上傾斜生長的品種,田間通風透光好,發病輕。
(2)加強栽培管理 合理施肥,避免偏施氮肥,合理排灌,降低田間濕度,提高抗病力。在發病初期,剝除玉米植株下部的部分有病葉鞘,可減輕發病。
(3)藥劑防治 在發病初期,每畝用5%井岡霉素100-150毫升,或20%粉劑25克,或農抗120水劑150-200毫升,加水50-60千克莖葉噴霧。
五、玉米黑粉病
癥狀:黑粉病為局部侵染病害。在玉米整個生育期都可發生。玉米的氣生根、莖、葉、葉鞘、雌(雄)穗均可受害。病組織腫大成瘤。病瘤表面有白色、淡紅色,以后逐漸變為灰白色至褐色的薄膜,最后外膜破裂,散出黑褐色粉末。通常葉片和葉鞘上的瘤較小,直徑僅l-2厘米或更小,一般不產生黑粉。莖節上和穗上病瘤較大,直徑可達15厘米。一株玉米可產生多個病瘤。雄穗受害部位多長出囊狀或角狀小瘤,雌穗受害部位多在上半部,僅個別小花受侵產生病瘤, 其它 仍能結實;全穗受害可成為1個大病瘤。
發病規律:病菌以厚垣孢子在土壤中和病株殘體上越冬,春季條件適宜時,萌發產生擔孢子,隨氣流傳播,陸續引起苗期和成株期發病。孢子萌發適溫26—30℃。玉米植株密度過大,偏施氮肥,組織傷口處有利于病菌人侵。菌源多、降水多、濕度大,發病較重。
防治辦法:
(1)種植抗病品種 因地制宜地選用當地抗病雜交種。
(2)消滅侵染菌源 玉米收獲后,秸稈不要在地頭堆放,作堆肥時需經腐熟,并及時消除田間內的病殘體,以減少越冬菌源。
(3)改進栽培措施 實行輪作倒茬,加強田間管理,及時防治玉米螟,以增強植株抗病能力。此外,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時摘除銷毀,減少田間傳播為害。
六、玉米絲黑穗病
癥狀:玉米絲黑穗病在雌、雄穗抽出后表現癥狀。發病早的植株,果穗和雄穗均受害,發病較晚的常果穗受害。病果穗較健穗短,頂端尖,不抽花絲,整個果穗變成病癭,后期苞葉張開,內部黑粉散落后,殘留絲狀的寄主維管束組織,似亂發狀。雄林早期受害,整個花序變為厚垣孢子團。
發病規律:玉米絲黑穗病一年侵染1次,無再侵染。以厚垣孢子在土壤、糞肥和種子上越冬。厚垣抱子在土壤中遇到適宜條件萌發產生菌絲,由玉米幼芽入侵,最后進人雄花和果穗,產生大量厚垣孢子。玉米播種后至五葉期,土壤溫度濕度是否適宜,一是影響病菌入侵的主要因素。
防治辦法:
(1)選用品種 選用抗病自交系,種植抗病雜交種。
(2)拔除病株 發現病株,及早拔除,要做到早拔、徹底拔,并帶出田外深埋。
(3)農業措施 重病區實行3年以上輪作,施用凈肥,秸稈肥要充分堆漚發酵。深翻土壤,加強水肥管理,增強玉米的抗病性。
(4)藥劑拌種 選用15%粉銹寧或羥銹寧可濕性粉劑,或50%甲基托布津粉劑,按種子重量的0.3%-0.5%拌種。
七、玉米莖腐病
癥狀:為全株表現癥狀的病害,玉米乳熟至臘熟期為顯癥高峰期。一般由下部葉片向上逐漸擴展,呈現青枯狀。有的病株在雨后出現急性癥狀,全株急驟青枯。病株莖基部變軟,內部空松,遇風易倒折。剖莖檢查,髓部空松,根、莖基部可見到紅色病癥。
發病規律:玉米莖腐病田間以病株殘體、病田土壤和種子帶茵為初侵染源。越冬病菌在玉米播種后至抽雄吐絲期陸續由根系侵人,在植株體內蔓延擴展。玉米灌漿至成熟期的氣候條件,特別是雨量與發病關系密切。高溫、高濕有利于發病。
防治辦法:
(1)加強栽培管理 選用抗病自交系,合理施肥、合理密植等,以增強玉米的抗病性。
(2)實行輪作 深翻土地,清除病株殘體,秸稈充分發酵后再施用等,以減少土壤茵源。